最佳线上赌博网站排名

搜索
学校主页

学院新闻

知行书院召开2019级导师制工作研讨会议

2019年09月22日

(通讯员 陈雪莹)9月19日下午,知行书院导师制工作研讨会在如心楼101顺利召开。知行书院院长郑晓齐、执行院长高静、专职辅导员高原、学业助理陈雪莹、知行书院2019级本科生导师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首先,由知行书院专职辅导员高原作题为《知行书院导师制建设与思考》的报告,简要介绍书院导师制建设情况。汇报从初心、理念、实践、反思和契机五个方面总结回顾了书院导师制建设的历程,并且为今后导师制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想法。

 随后,知行书院2019级本科生导师先后发言。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沈映春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她和学生们相处的感受和收获。沈老师指出,作为导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对学生负责是作为一个导师的基本要求。导师的“导”,就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德育和才育都不可或缺。沈老师通过科研学术引导、社会实践引导、时间管理引导、校友朋辈引导,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导学中学有所成。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涂晓芳老师则更加关注大一新生们的适应性问题,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群聊随时关注学生动态,有问题线下单独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以利用制定个性化辅导。涂老师提出大一新生要以鼓励为主,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转型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全健康的人格。

 外国语学院的郑飞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对导师角色的理解。郑老师说,在担任一年级导师的一年中,她觉得自己不仅是一名导师,有时是妈妈,有时是姐姐,有时是同学,有时是心理咨询师。这么丰富的角色转换也让她觉得学习到了很多。她用了一个心理危机学生的特例来讲述怎样发现问题并且走进学生内心,最后成为学生所信赖所喜爱的导师,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人文与社科学高等研究院的田飞龙老师已经连续三年担任书院导师,在开展导学活动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田老师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是完成学生从中学思想教育向大学综合性人格教育转型的重要机制。他结合自身的导学实践提出了“优良导学”的四个关键词:其一,“感情”,导师必须建立与学生亲密信任的感情,了解其个性化的人格及能力结构,通过“一对一”谈心辅导建立精准导学方案,通过有计划的主题导学训练学术的团队合作能力;其二,“兴趣”,导学必须突出兴趣和多元层次,如影视赏析、主题研讨、游学现场等,要充分利用好北京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要素;其三,“能力”,导学过程一定要设计和容纳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其自主思考和服务集体的意识与技能;其四,“可持续”,即导学不是“一年而终”的体制规定动作,而是可延续的长期关怀和成长支持,这方面需要强调导师的责任感与育人精神。

 研讨会过程中,导师们就导师制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很多导师提出希望能够多开展导师组之间的合作,不管是专业方面的联动还是资源上的共享,导师组之间的合作能够发挥出“1+1大于”的效果。通识导师与专业导师碰撞出了很多合作的火花,这种火花迎合了大类培养的初衷,对于文科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郑晓齐院长最后进行了总结,郑院长先对导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了感谢,对导师们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表示钦佩。他提出,对于新晋导师来说,这种新的体验也是充满挑战、充满美好的一种体验,希望导师们享受其中。郑院长特别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导生,希望导师们能够培养好少数民族的导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汉族同学当中来。两个小时的交流时间转瞬即逝,研讨会在导师合影中圆满结束。

(审核人 高原)